【招商引資·經驗】23年首次,蘇州工業園區官方權威發布萬字長文報告:蘇州工業園復盤了哪些神奇經驗?
| 招商动态 |2017-12-28
【招商引資內參導言】
蘇州工業園區一直是我國開發區的標桿典範,其招商引資等均走在我國前列。最近我們發現,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官方發布了一份《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報告》,報告記錄了從園區建立到快速發展,其中形成的包括招商引資等先進經驗。這份官方總結的重磅報告對各地政府、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等都具有極強借鑒意義。為此,選取此報告進行分享,供大家參考。
【招商引資內參正文】
一、蘇州工業園區緣起
1、高瞻遠幅,機遇之窗
蘇州工業園區誕生於獨特的時代背景。當時,中新兩國都在為提升各自的經濟發展尋求改革和創新。兩國領導人一一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看到中新合作的契機。中國可借鑒新加坡發展經驗,開發現代化工業園區,為中國城市的發展提供範例。
2、中方背景:改革開放、振興經濟
1978年,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對新加坡在建國13年內取得的經濟成果與城市面貌表示贊嘆和贊揚。李光耀向鄧小平介紹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歷程、對外開放政策以及吸引外資的舉措,認為中國可以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1979年,中國啟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經濟。其中的一項措施,是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能帶來資本、技術和管理技能,還能增加就業和外匯收入,提升其竟爭力。
80年代起,中國先後設立了一批經濟特區和工業技術開發區。
1990年4月,中國為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正式啟動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開發開放浦東,不僅有助於上海發展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而且以上海為龍頭帶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對外開放與開發,實現區域經濟騰飛。長三角區域得益於浦東開發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地區環境、交通地理優勢及一系列優恵政策的合力,吸引了眾多外資投入。
中新兩國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項目在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3、新方背景:
1973年的石油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新加坡經濟亦深受影響。1979年,新加坡經濟復蘇後,便著手拓展外部經濟空間,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與此同時,勞工成本上升並土地資源短缺,對新加坡的經濟競爭力構成挑戰,新加坡政府於是著手調整經濟結構,重新規劃產業布局,從単一的制造業經濟逐漸轉向多元經濟,並且走上區域化經濟發展之路。
當時世界經濟開始迅速全球化,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諸多亞太地區國家,開始對外開放並擴大外貿,利用外商投資推動國內經濟增長,新加士疲調整經濟結構怡逢其時。
區域工業園區計劃,是新加坡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的關鍵構成。在區域內新興市場開發建設工業園區,可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初級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同時開發工業地產,輸出高品質的二級生產要素、工業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等。
1989年,新加坡在印尼巴淡一毫啟動的試點項目大獲成功,新加坡政府深受鼓舞,認為同樣模式可在亞太其它地區復制推廣。
1990年,中新兩國正式建交,雙邊關系深化發展,為建立互利共贏的中新合作關系以及開展兩國首批合作項目,提供了機遇和平台。
4、定址蘇州,籌備醞釀
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後的一年內,便有約400個中國考察團到新加坡考察學習。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說,零星的參觀考察,並不利於理解新加坡體系的整體運作。他也指出,中國國情不同,采用新加坡的方式會有困難。如果兩國管理人員並肩協作,新加坡就能與中國分享其方法、制度與知識。
1992年9月,新加坡時任內閣資政李光耀與時任副總理王鼎昌一同訪問蘇州,會見了時任蘇州市市長章新勝,對蘇州提出的合作發展工業市鎮的建議很感興趣。同年12月,章新勝應王鼎昌邀請率團訪問新加坡。
項目落地蘇州,因其獨具優勢。首先,蘇州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帯,是長江下遊流域陸路、鐵路和水路運輸網絡的重要結點,具有優越的交通地理條件。蘇州又毗鄰長三角的經濟“龍頭”上海,能夠快速抵達國際空港和海港,因此能夠引領地區物流能發展,戰略位置優越。同時,蘇州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是眾多學者名流的故鄉和聚集之地,芳動力豐富,專業技術人才眾多。此外,蘇州當時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價格相對較低,可提供更高的資本邊際產量和投資回報。
當時,開發工業園區的想法還處於萌芽階段,雙方尚未組成財團承接開發項目。1993年2月,蘇州市規劃局提出四個工業園區候選地塊,王鼎昌首席私人秘書潘先浩與新加坡市區重建局規劃專家考察蘇州,最終選址金雞湖畔。同年4月,潘先浩與新加坡國家總規劃師邱鼎財率領專家代表團訪問蘇州。章新勝市長主持了中新合作區概念規劃匯報會,會上,新加坡市區重建局陳述了70平方公裏中新合作區的概念規劃,蘇州方面表示支持。
1993年4月16日,新加坡芳工基金(國際)公司與蘇州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建設蘇州工業園鎮建議的涼解備忘錄»。4月19日,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向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正式提議在蘇州成片開發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規劃、建設與管理的經驗。
1993年5月6日,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向王鼎昌表示,建立工業園區時,可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合作。如果蘇州的項目合作卓有成效,將是好開端。如果雙方滿意,便可以向其它地區推廣。5月7日,時任中國副總理朱格基與王;鼎昌會面時提出,不管蘇州工業園區叫什麽名字,政策上將享受“不特有特”的待遇。5月10至14日,李光耀、王鼎昌率由高層官員和新加坡企業家組成的代表團專程赴蘇州訪問。5月11日,蘇州市人民政府與新加坡芳工基金(國際)公司簽署«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的原則協議»。
1993年10月26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與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簽署«關於新加坡政府機構向蘇州市提供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軟件的備忘錄»,雙方就借鑒新加坡經驗開發蘇州工業園區達成共識。
5、高效立項,協議簽署
1994年2月11日,中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並批復“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將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為與國際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水準的工業園區”、“既出物質文明成果,又出精神文明成果,進一步推動中新經濟合作和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
1994年2月26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蘇州市人民政府與新加坡以裕廊鎮管理局為代表的政府機構簽訂了«關於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同日,中新兩國政府還簽署了«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日,時任蘇州市長章新勝代表蘇州市政府,與時任吉寶集團董事長沈基文代表的新加坡一蘇州園區開發財團(簡稱“新方財團”)在北京香格裏拉大酒店簽署«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
1994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隆重舉行首期開發啟動典禮。
二、成就
二十多年前,中新兩國領導人以其遠見卓識,拉開了兩國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序幕,開啟了兩國政府間深層次合作的先河。新加坡的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公共管理經驗引入園區,在昔日阡陌縱橫的農田水鄉上,建成了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
在兩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中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蘇州工業園區歷經莫定基石出、加速發展、轉型升級、深化發展階段,在區域經濟、開放創新、轉型升級、直居新城、居民生活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樹立了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實現了中新兩國領導人共同繪制的藍圖構想。
自1994年開發建設以來,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達30%,綜合發展指數位居中國國家級開發區前列。2016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財政收入288.10億元,增長12%;新增註冊外資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523.1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4903億元。
通過持續優化與提升發展質效,園區已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園區盡管占蘇州市3.4%的面積、7.5%的常住人口,卻創造了全市13.9%的生產總値、16.7%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27.1%的進出口總額。2016年,園區的人均生產總値超過4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1萬元,在崗職工年均工資達到9萬元。
蘇州工業園區堅持親商理念,累計吸引外資項目4800個,實際利用外資294億美元,其中8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31個項目。園區R&D投入占GDP比重達3.36%,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4件,累計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29家。累計入駐中外高等院校28所,入選國家“千人計劃”、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總數分別達141人、164人,大專以上人才總量居全國開發區第一。
蘇州工業園區除了推動經濟與產業發展,也積極深化開放與創新,持續增強園區發展動力與活力。園區創立以來,在物流通關、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生態環保等方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和“唯一”。
2014年,蘇州工業園區獲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開展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為園區開拓新的融資渠道,為中新金融合作創新註入活力。2015年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上,園區獲準設立國家級境外投資示範平台。為支持平台發展,園區管委會和新加坡企發局於2015年10月簽署備忘錄,共同打造中國首個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範平台,促進中國企業國際化。園區管委會和新加坡企發局也共同舉辦了兩屆中國(蘇州)境外投資服務論壇。
三、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雖然名為“工業園”,但已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宜居宜業的綜合新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高品質的優雅生活。園區在規劃建設中,著重構建生態園林框架,保障園林綠化、水源清潔、空氣清新,並先後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產業園區,以及全國第三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同時,園區居民生活品質穩步提升。金雞湖、獨望湖、陽澄湖三大板塊功能日趨完善,湖濱大道、時代廣場、博覽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李公堤、白電園、蓮池湖公園、紅楓林等文化藝術、休閑體育設施,為居民提供了社交、購物、鍛煉、休閑的好去處。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政府間的旗艦合作項目,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實現了新加坡經驗本地化、借鑒成果制度化,形成了“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為中外合作和國內外建設各類各級開發區,提供了科學發展的成功典範。
1、借鑒
蘇州工業園區緊密結合國情地情和發展實際,學習借鑒新加坡發展經驗,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機制、具有中國特色、體現園區特點的管理體制和開發運行機制,並與時倶進、積極創新升級,提升園區的國際競爭優勢。
(1)長謀遠略,堅持規劃先行
蘇州工業園區堅持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強調了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實現了規劃的權威性和可實踐性,避免了隨意開發和重復建設。
蘇州工業園區從總體規劃到專項規劃都嚴格遵循“先規劃,後建設”原則,和“先地下,後地上”的開發程序,適度超前建設重要基礎設施,嚴格按規劃功能區域和控制指標整體推進開發,保證了開發建設的有序進行,統籌協調工業、商貿、居住、交通、公共設施和景觀等城市功能,並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方面嚴格實行市場制招標投標制度,保證了開發建設的高強度與高品質。
(2)招商選資打造“親商”環境
蘇州工業園區發揮其中新聯合招商的優勢,打造了網絡化、專業化、多元化的招商體系,根據產業結構和布局“擇商選資”,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具有輻射帯動作用的龍頭旗艦項目為招商重點。從“優惠政策招商”轉變為“產業集群招商”,在充分調研信息的基礎上以誠招商,並建立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的公共服務平台和“無處不在、無微不至”的親商服務機制,為投資者打造政策透明穩定、服務企業到位、具有綜合競爭力的投資環境。
(3)公共管理“精筒、統一、效能”
蘇州工業園區建設了一支具備專業素養的管理隊伍,自園區啟動之初便系統開展管理人員赴新培訓,將學習成果落實於具體開發過程中,並歸納總結成各項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註重借鑒成果的制度化。園區管委會負責承接新加坡管理“軟件”,致力於建設公開公正公平、透明規範的環境,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打造精簡、統一、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為投資者和居民提供全天候高效服務。
2、創新
(1)管理主體和開發主體分萬
蘇州工業園區啟動開發建設時,由合資企業中新集團負責基礎設施開發、招商引資、項目管理等,實現開發主體和行政管理的分高,開創了市場化運作的開發區建設模式。
(2)先試先行物流“綠色通道”
在海關物流方面,園區根據發展實際,積極創新,率先建立進出口陸路口岸、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首創電子報關和空陸聯程通關模式,設立虛擬國際空港功能,進出口貨物可直接在園區一次性辦理通關手續,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国资国企引领园区发展
在國資管理和國企運營上,園區在借鑒新加坡淡馬錫的經驗上加以創新,組建了新建元、元禾、兆i聞、市政、物流、科發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國資公司,對這些國資國企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建立經營業績考核機制,有效提升國資國企的市場競爭力。國企之中的鄰裏中心公司在借鑒了新加坡公共管理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園區的開發建設情況和園區商家居民的實地需求,與時倶進、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園區特色的社區商業開發模式,開創了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的社區商業經營理念,打造了全國馳名的商標品牌。
(4)“2+3+1”現代產業布局
與時倶進的創新也體現在園區的產業布局、轉型升級上。從初期的集聚發展制造業,到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制定了“2+3+1”的產業發展計劃,提出重點提升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裝備制造兩大核心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戰略新興產業,配套發展現代服務業。園區精準把握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環境,調整發展策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核心產業競爭力。
(5)創新高地創業熱土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揮科教創新區“產學研資政”集聚帶動作用,引進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政策、資金支持,招才引智,構建國際化開放創新體系,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促進創新要素匯聚,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建成各類科技載體超600萬平米、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0多個、國家級創新基地20多個,引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國家隊”科研院所9家,牛津大學蘇州先進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400多家。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29家,主板上市企業1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93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目前月亮灣創新社區集聚200余家創新型品牌企業和科技旗艦型企業,金雞湖創業長廊擁有各類眾創空間60家。
3、圓融
蘇州工業園區不僅以經濟實力成為蘇州的發展引擎,而且也以其日趨完善的城市功能,成為蘇州市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的新城區。打造宜居宜業、包容開放的新城,高不開園區產城互動、生態環保、社區和諧的圓融精神,以及園區在均衡普恵、區域發展、經驗輸出中傳速的共贏理念。
(1)產城共生融合發展
園區始終註重綜合開發,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與城市現代化的有機結合,促進產城共生、產城融合、產城互動,通過科學規劃,保障生產與生活的合理布局,提升生產與生活的品質水平。在深化轉型的階段,園區集聚高端制造業,提升現代服務業,推進新興科技產業發展,同時打造國際化的城市風貌,發展現代化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內涵,建設了金融商貿區、科教創新區、國際商務區、旅遊度假區等功能板塊,建成圓融時代廣場、久光百貨、蘇州誠品、鳳凰書城、新光天地等高端商貿載體,集聚園區人氣商氣,讓產業高端化和城市現代化形成良性互動。與此同時,園區推動信息化發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推進和實施建設數字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體系建設。
(2)生產生活平衡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註重環境保護和管理,從汙染預防、總量控制入手,強化環保前置審批,強調綠色招商,對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風險大的項目實施一票否決,從源頭上減少了汙染,節約了末端治理成本。在生產中,園區推廣清潔生產和綠色技術的應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鼓勵節能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園區也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建設,大力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建築創建活動,倡導低碳出行,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嚴格的環保監控和社會的大力參與,使園區保持了良好的大氣、土壊、水體質量,形成自然、清新、生態的城市環境風貌,讓園區的生態環境質量位列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列,優雅的人居環境也成為園區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4、共贏
(1)統差發展惠民富民
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起始於中新合作區,而在發展過程中,園區也註重合作區與周邊地區的統籌發展。按照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標準管理,實現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對接共享,確保全區均衡發展。積極構建覆蓋全區、合理健全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多措並舉促進動遷居民持續增收,動遷居民穩定就業率超過98%。
(2)以人為本和諧社區
蘇州工業園區在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打造和諧社區,推進社會協調發展。園區通過社工委、社區工作站和鄰裏中心、健全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系,讓社區管理服務全覆蓋,通過社區一站式服務為居民提供就業社保、居家養老、計生·生、物業管理、流動人口登記、房屋租賃等各項服務,並依托鄰裏中心建立溝通民意的民眾聯絡所,為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居民搭建交流互動的良好平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多元融合,提升了園區的社會凝聚力。
(3)同城效應、錯位發展
蘇州工業園區地處由上海、南京、杭州等組成的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位置,發達的交通網絡將這些城市緊密連接起來,形成亞太地區重要的科創中心、服務業中心和商貿旅遊文化城市集群。高速鐵路的建設快速地連接了長三角的重要城市,將園區到上海的出行時間縮短到二十分鐘,實現了同城效應,讓園區的功能輻射範圍擴大至長三角城市群。園區在發展定位中追求專業化發展,發揮其產業基石出和科教創新資源的優勢,推進企業總部、商業服務等高端服務,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實現錯位發展,功能互補。
(4)走出園區分享經驗
蘇州工業園區是學習借鑒新加坡發展經驗的載體,通過科學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產生了示範效應。園區也懷抱共贏理念,通過多種渠道將其經驗輻射推廣,與其他地區共同發展,包括蘇相合作經濟開發區、蘇州宿遷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區、中國阿聯酋產能合作示範區,這些合作項目既輸出了園區先進的規劃開發理念和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也帯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實踐了中國開發區的示範品牌。
來源: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公众号zsyznc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